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他们并不总在一起,有时候是爸爸妈妈在家里,有的时候又会多几个人,某些日子他们会全部出现在家里。
妈妈和我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我喜欢她哼着歌儿哄我睡觉。
爸爸要晚上才回来,但他的手掌又大又温暖,抱起人来很舒服,爸爸还会做怪相,呵呵,我喜欢和爸爸玩。
外婆呢,是最经常喂我饭饭的人,外婆做的菠菜牛肉饭好香啊!
每个人的样子都不一样,脾气也不一样,别以为我小,我可分得清楚呢。
豆妈记录:高兴的时候叫“ba”,郁闷的时候叫“mma” 7个月
每个新升级的父母都盼着宝宝叫自己“妈妈”“爸爸”吧,不过,那不着急,怎么也得等到8、9个月不是?据我妈说,我当年算早慧的了,也是9个月才叫的“爸爸”。豆子随他爹,目前看来,各项发育指征都属于大器晚成型,同龄的孩子都会了,豆子才跟上。这个开口叫爸妈的事嘛,估计起码在10个月以后。
然而,古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6个月的某天,豆子清晰地叫:“mm~ma~”,豆妈当时的感觉是眼晕,有一种强烈的不现实感,不至于吧?才6个月。疑惑地回过头,寻求外婆的证实,外婆点点头。我们当场商讨了一下,认为:这是无意识的发音。豆子在学习发音,目前这个阶段他要开始发双音节的音了,不像之前,只会发元音。这次叫妈应当属于偶发事件。
不曾想,接下来几天,豆子每天都会发几次这样的音,虽然不是很清晰,但基本是能听出“妈”和“爸”的。更为神奇的是,发爸和妈的音是有规律的:有几次豆子玩得很兴奋,张口就叫“ba ba !ber ber ber”,发音清脆简短,他用这样的叫声表达高兴;什么时候叫妈呢?答案比较让他妈郁闷——豆子郁闷的时候才叫“mm~~ma~~~”,尾音较长,拖声吊气。豆子一个人委实无聊了,非常想要人抱,就叫“mm~ma~~”,再有,饿极时,哭喊“妈~~~~~”清晰无比。
古语又云:“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性啊,万年流长,便是21世纪出产之豆子同古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若有,就是他苦的时候只叫妈,解放了他爹。
说起来,豆子很功利,小小年纪就把人划分了种群对待。豆妈心理有点失衡,凭什么高兴的时候不是叫妈呢?
事情还在进一步发展。7个月的时候,豆子随豆妈回了老家,暂住外公外婆家。家里的常驻人口变成了外公、外婆、豆妈、豆子。
某日,外公从西昌旅游回来,推门房门时,豆子正趴在地上自娱自乐,听见动静,一抬头看见外公,顿时憨笑。
现在全家人当中,豆子最吃得定的就是外公。盖因外公什么都无条件满足,听不得他哼哼,更不要说大哭。
在豆子的心里,这几口人各自的分量不同,作用是不一样的。当他饿了,就朝外婆咿咿呀呀——因为外婆负责了豆子一日N餐的烹调、饲养,菠菜猪肝稀饭、南瓜小米粥、清蒸银鳕鱼,吃得小胖子肚滚腰圆;当豆子想娱乐了就找妈妈,因为妈妈总是陪他玩,和他坐在一起翻书,声情并茂地讲拉巴巴的故事;当外婆和妈妈都有事做时,就把豆子放在他的伞车里,让他自己呆着。豆子很无奈,但只能接受,他在小车里无所事事,四下张望打发时间。一旦发现外公走过就赶紧“吱吱哇哇”打招呼,因为他心里门儿清,只有外公会救他。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外婆和妈妈在豆子面前走来走去都可以,唯独外公路过都不行,必须把他抱起来。外公说,嘿,你就把我吃得定!
老话不是说了吗,小孩儿可都精着呢,猴儿变的,简称猴精。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宝宝需要稳定的照料
宝宝学会了向不同的人要不同的东西。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行为,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最基本的二元关系开始有了雏形。此时,主要照料者稳定的性格表现,和照料者本身的稳定,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