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家庭教育 > 用“写实方法”教育女儿(2)

用“写实方法”教育女儿(2)

发布: 2011-07-29 11:15 | 来源:中国宝贝网|作者:佚名| 查看:

欢迎光临中国宝贝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文章是:用“写实方法”教育女儿(2),是有关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希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您能够有所收获,那就是对我们中国宝贝网的全体工作人员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以下是完整【用“写实方法”教育女儿(2)】原文:..........

  从那以后,这句话成了徐静斐的行事准则,她说就是这句话让她受益一生。

  徐静斐说,父亲治学严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徐静斐回忆说,上世纪40年代,父亲担任北京艺专校长时,一个衣衫褴褛的穷孩子从西北老家徒步几个月,赶去北京向父亲拜师学艺。“当时那孩子到了我们家门前,身上又脏又臭,但是怀里揣着一叠自己的作品。父亲将画卷打开,看到他的作品后,眼前一亮,连称他天资过人。”她说,父亲将他带回家换洗衣服、吃饭。随后的日子,父亲让他一面在课堂旁听,一面在学校里刻钢板挣钱。一年后,挣得学费,小伙子成功考上了北京艺专。后来,小伙子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学习,成长为一位有名的大画家,他就是韦江凡。1947年,南昌实验小学刘勃舒写信求教于父亲,父亲每次都亲自指点,共通了十多封信,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被称为具有“蜡烛精神”的艾中信在父亲身边任助教,在油画创作中多次获得父亲的指导,后也成了桃李满门的美术教育家。父亲用他那颗滚烫的爱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新人。

  4 父亲言行激励女儿一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父亲的人格鲜明,当年,他拒绝给蒋介石画像时是如此的干脆。同时,他又心系国事,关心民间的疾苦。为了营救共产党员田汉,他不顾个人安危,奔走疾呼;为了宣传抗日,不顾劳累,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并和泰戈尔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这便是父亲人格的魅力。

  静斐13岁时,随着父亲徐悲鸿来到重庆,进入沙坪坝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48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金陵女子大学医学预科班,准备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母亲蒋碧微反对女儿学医,便通过关系,将女儿从医学预科转到了外语系。

  徐静斐在学习上非常刻苦,一年之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了饮誉金陵女子大学的高材生,同时还担任一年级学生会的学习部长。受金陵女子大学地下共产党员的影响与帮助,徐静斐积极参加了金陵女大的“读书会”,这是一个由进步学生组成的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在这里,徐静斐读了不少进步书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之后不久,她接到了一份中央党组织同意她去解放区的通知,就这样,徐静斐告别父母投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1949年4月,徐静斐随中央一野战军党委派遣的金陵南下干部支队,参加接管南京的工作,不久又被派往安徽工作。1954年,安徽农学院招收一批调干生,徐静斐毅然报了名。此时,她正怀着她的第3个孩子。肚中的孩子已有8个多月了,她的脚肿胀得连鞋都穿不上,当她挺着一个大肚子走进考场时,在场的人都用一种惊奇的目光望着她。不久,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安徽农学院录取。

  在农学院几年的学习期间,徐静斐既要带孩子又要读书,还担任班上的主要干部。在校期间,徐静斐总以父亲为榜样,常常想到父亲在法国留学时,每天只能吃两片面包,就能坚持1十几个小时的学习。于是,她就咬紧牙关,克服了眼前的所有困难,终于在毕业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而留校当助教。

  此后,徐静斐虽说有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她的人生道路仍然是十分艰难。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每一次政治运动一来,她几乎都要受到打击。原因是因为母亲蒋碧微解放后去了台湾的缘故。在那些日子里,徐静斐仍然一丝不苟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终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自己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农学方面的专家。

  1963年,徐静斐在研究蚕神经内分泌的过程中,发现了蚕的另外两群新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她的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蚕学研究界受到了重视,并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79年徐静斐开始从事遗传距离预测水稻杂交优势的研究。1981年,此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农业部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83年,她带着一篇用多元分析预测水稻杂交优势的论文赴印度新德里参加第15届世界国际遗传学大会,在会上她应邀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她的研究立即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徐静斐的这一研究成果,也填补了国际多元分析预测作物杂交优势的空白。因此,徐静斐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静斐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父亲的风格,生活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然而她对别人,对社会从不吝啬,总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们。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静斐为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希望工程、春蕾工程以及扶贫赈灾捐献的财物及人民币总共价值65万多元。1994年,徐静斐因扶贫成绩突出,获国家科委颁发的“振华扶贫服务奖”。

  1996年,从教学科研岗位退下来的徐静斐教授并没有闲下来,或许是自幼受父亲遗传基因的影响,她重新拿起了画笔,每天起早贪黑地刻苦习画,很快就会画各种花鸟画、工笔画及其他一些小写意画。“我喜欢临摹父亲的马。画了十几年,作品也有2000多幅,但只要我还能画得动,我就会一直画下去。”徐静斐说。

  (本报记者张萌根据《徐悲鸿一生》、《徐悲鸿女儿回忆往事》整理)




【上一篇:该怎么做宝宝面前的“红人” 【下一篇:学生不愿“被”辅导 家长该怎么做工作
发表评论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产品推广

怀孕手册

育儿宝典

营养攻略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