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徐静斐,国际蚕桑学界知名学者。1929年11月出生,祖籍江苏宜兴,是中国画坛宗师徐悲鸿的长女。1949年1月参军,同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南京市军管会工作,1954年考入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蚕桑专业。1956年后一直在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1984年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徐静斐为人正直、刻苦勤奋、生活俭朴、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将南京徐悲鸿故居遗产捐给南师大作美术系作奖学金,又动员子女将唯一一幅徐悲鸿奔马捐出成立安徽省徐悲鸿教育基金会。1992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世界名人辞典。1996年离休后,在原先父亲指导的基础上学习书法、绘画,每天作画长达12小时,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奖赛获奖。
2011年3月8日下午,一首悠扬的英文版歌曲《雪绒花》从安徽农业大学礼堂飘出,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唱起这首老歌,歌词曲调依然记忆犹新。徐静斐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徽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徐静斐老人精神矍铄,一件黑底红花的丝绒外套,花白的头发整齐地别在耳后,白皙的皮肤透着淡淡的红晕。与人交谈起来,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谈起父亲徐悲鸿,她有说不完的话。
1 从勤学苦练中读懂坚持的可贵
1895年,父亲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乡村小镇的贫寒画师之家。祖父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裱字卖画补贴家用。平时家里挂满了字画,幼小的父亲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
徐静斐说,父亲曾对她说,自己七八岁时便去帮人放牛。艰苦的环境让少年徐悲鸿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出于对绘画的喜爱,他无论在做何种农活时,都会习惯地找一截木棍,有模有样地在地上画着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
徐静斐听家人说,父亲8岁时的一天,外乡的一个朋友来家中拜访祖父。那天祖父正好出门了,只有父亲一人在家。看到祖父不在家后,那人便走了。“当时的父亲虽然不能叫出那人的名字,却将那人的头像画在手心。”她说,“祖父一回到家,父亲便将手心的画给祖父看,祖父一眼便认出了那人正是一个远房亲戚,并连称父亲画得好。”
9岁时,父亲开始跟随祖父习画。祖父让他每日午后临摹吴友如的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并学设色。自此,父亲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并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绘画。在祖父的点拨下,父亲对绘画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多年来,父亲省吃俭用,将挣的钱全部用在绘画学习上。在父亲17岁时,祖父得了重病,父亲独自挑起全家8口人的生活重担,在宜兴的3所学校同时担任图画教师。这3所学校离他家有30多里路,父亲总是徒步往返于3所学校之间,从来舍不得乘船和搭车。因为家里无钱供父亲读书,父亲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也谈不上学历和文凭,为此常遭人奚落。但是他并没有绝望,19岁时祖父病逝,父亲只身来到上海闯荡。
1917年,22岁的父亲得到了赴法国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的机会。这一学,就是8年。父亲在留学期间,时常每天只带两片面包,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一待就是一整天。“父亲经常临摹宫内的名家名作,有时画着画着便忘记了吃饭,他的胃病就是那时患上的。”后来在柏林,父亲整天在动物园不食不饮画狮子,游客以为他中了魔。8年的留法生涯,让父亲在熟稔国画的基础上,系统学习了素描、速写、水彩油画等西方画技,为他成为一名技融东西绘画巨匠奠定了基础。1933年,父亲应邀赴法、德、比、意、苏等国举办中国近代绘画作品展览及个人画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循循善诱教女儿快乐学习
徐静斐是个早产儿,因此父母格外珍惜。父亲为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lily(丽丽),这个名字的外文意思是百合花,父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静斐这个名字是后来取的。
童年时代的徐静斐是在南京中央大学度过的,那时父亲正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授。父亲工作虽然很忙,但对子女的教育仍然抓得很紧。徐静斐3岁时,父亲便教她背唐诗,4岁时教她学法文。
l934年夏,徐悲鸿从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归来,十分忙碌,家中也因此不能按时吃饭。遇到这时候,静斐急切地盼着爸爸回来。
一天,父亲刚踏进家门,静斐就高兴地扑到爸爸怀里说:“爸爸,饭菜都凉了。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父亲亲了亲女儿那圆圆的脸蛋:“饿得直叫也不能忘了老规矩哟!”“没忘,法文字母我都会背啦!”父女俩走进屋里。墙上贴着法文字母表,静斐用悦耳动听的声调熟练地背了一遍。然后把头一歪,得意地说:“爸爸,我可以吃饭了吗?”父亲摇着头,微笑着对女儿说:“今天还得增加一个新节目。”静斐叹了口气说:“可我的肚子直叫呀!”“忍耐点,让它再叫一会儿。”父亲说,“丽丽,你能把字母默写下来吗?”丽丽自信地点点头。父亲说:“若是一个字母写得不对,我可要刮你的小鼻子哟!”可调皮的静斐趁爸爸不留神的功夫,先踮起脚,用手指在父亲的鼻子上勾了一下。父亲笑道:“你这个小丽丽,又占爸爸的便宜啦!”父亲说一个字母,小静斐写一个字母。爸爸一念完,她就写完了。父亲满意地给她打了100分。
小静斐高兴地拍着手跳起来。
“丽丽,你别高兴得太早了,还得背诵一首唐诗呢!”“那好,我就背诵李贺《雁门太守行》吧。”小静斐站好姿势,一本正经地说:“背错的地方,请爸爸徐先生指正。”
“你看,又和爸爸开玩笑了。”
小静斐提高嗓门背诵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父亲笑了,说了声:“蛮好,请吃饭!”父女一起乐了起来。
吃饭时,如果发现孩子把饭粒撒在桌子上,父亲总要孩子们拾起来吃了。并且经常教导孩子们说:“你们天天吃着雪白的大米,却不知道艰难,这可不行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徐静斐从小养成了爱学习、能吃苦的好习惯。
3 做人要像作画一样求真
“父亲并没有用过多的言语告诉我如何做人,但我从他的言行中学到了许多。”徐静斐说,“父亲一生求真务实的人格如他的画格般闪耀。”
在静斐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和哥哥跟着父亲和他的学生去四川青城山写生。山顶上雾霭蒙蒙,徐静斐跟其他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画着山头对面的红砖瓦房和绿树果园。一会儿功夫,自觉画得不错的她把作品拿给父亲看,没想到却遭到了父亲的全盘否定。“山对面瓦房的一块块砖瓦的轮廓你都能清晰可见?你觉得这样真实吗?”说罢,父亲让她重新将那片瓦房画成虚态,并告诫她,“真就是真,虚就是虚,不必刻意隐瞒或表现,作画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