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像所有的劳动一样,不仅能令孩子身体健康,也能令孩子心理健康。做家务令孩子觉得他也是家庭的一员,在天长日久的家务劳动中,能培育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做家务也能培育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事实上,第一次做菜的孩子,都会大呼:“原来做菜这么复杂!”一罐汤需要到市场买菜买鸡,跟小贩讨价还价,然后洗、剁、加各种配料……十几道工序,再熬上两三个小时。一碗浓汤,原来蕴涵了许多辛苦,也蕴含了浓浓亲情……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爱别人,首先就要教孩子从爱父母开始。要告诉孩子,替父母分担家务是体贴父母、回馈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之一。
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中说,一个母亲告诉孩子们:“你们吃的穿的,都是父亲辛苦工作所挣,难道不该做点儿什么让父亲快乐,以表示你们的感激吗?”母亲让女儿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站在门口等父亲归来,又吩咐两个儿子打扫卫生,她自己去做饭。等父亲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儿在门口欢迎自己,高兴地牵着女儿的手进门。屋里屋外,已被儿子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妻子立刻端来热腾腾的饭菜。这个男性在外的辛劳一扫而空。
陈鹤琴先生举了这个例子后,又写道:“古语道,‘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可知受人之赐,不可不答以相当之报。虽说小孩子的年龄幼稚,能力薄弱,不能载父母之恩,怀父之忧,死父之事,但是也不可不予父母相当的酬报。酬报之道没有别的,不过使做父亲的快活罢了。”
记者曾采访著名教育家、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校长詹文龄,她也认为做家务的孩子有出息,以下是詹老师所述《做家务的孩子有出息》一文——
父母本来应该会教育孩子的,就像动物妈妈是会教育动物宝宝一样。可为什么家庭教育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父母居然不知该怎样教育孩子了?这是因为一些父母的育儿智慧被太多的欲望和功利掩盖了,尤其是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太紧张、太急躁了。父母总是低估孩子的能力,从小对孩子进行密不透风的成才教育,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舞台。把孩子管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精神残疾。其实家庭教育就在你天天经历的生活中,比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做家务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我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时时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可那时正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图书。怎么使他们健康成长?我采用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教育。当时正好生活也比较艰苦,家务劳动很繁重,我和爱人工作又很忙。我们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承担起了家务劳动。那时,大儿子只有7岁,女儿6岁,但我们把他们当成正式的家庭成员,认真地召开了家庭会议,对家务进行了分工,他们承担了诸如接送弟弟、买菜、做晚饭等家务。刚开始,我和他爸爸不放心,偷偷跟着,但我们约定再着急也不插手,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人生的开始,没有人能够代替。然而真正做到这些,父母需要极大的胆量和耐心。
那时候,做饭不像现在这样简单。需要弄火,两个孩子个子刚比灶台高一点儿,下午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捅火做饭,有时候弄不好,火灭了还得重新生,孩子们常常被烟熏得睁不开眼。可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回家晚,做不好饭就得饿肚子,久而久之,孩子们把这些当成了自己应该做的。大儿子高考的前一天,他的小学班主任来串门,看到他在和面蒸馒头,惊讶地说:“你怎么还在做饭呢?”他说:“那我妈妈她们吃啥呀?”
那时屋里没有自来水管,更没有洗衣机。记得寒冬腊月天,我在家里洗好了衣服,需要到院里的公共水管去冲洗,大儿子已上四年级了,到院里冲衣服是他的事。当时真可谓是滴水成冰,水管冻得手一碰还粘手,我儿子抱着一大盆衣服,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洗,院里人常常羡慕地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懂事!”
农村人说,男孩不吃十年闲饭,其实孩子是能做到的,只是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能力。我的大儿子不到10岁就和他爸爸一起承担了拉土、拉煤、打煤糕、盖厨房等体力活儿。女儿也一样,4岁多就照看弟弟,上三年级时每天打扫家就成了她的事。只要女儿一擦地,全家人都必须得把脚抬起,不许弄脏地,大家都得听她的命令,就连调皮的小弟弟也乖乖地抬着脚停止了玩耍,直到地面干了才能放下脚。
孩子们从小知道这是我的家,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他们特别关心家人,懂得勤俭持家,家里烧火用的柴和煤,都是孩子们捡来的。就连两岁的小弟弟也学会了,一次在院里发现了一个煤核,硬是高高地举着,嘴里还喊着“煤核!煤核!”跑回了家。每天买菜,都选择在菜市快关门的时候,两个孩子硬是从一堆处理的菜中,认认真真地选了较好点儿的买回家。放暑假时,他们发现邻居在准备过冬的菜,立即反复学习反复实验,自己动手腌制雪里红和西红柿酱,很是了不起。
没有任何教育痕迹的、平平实实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是孩子的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和独立、合作、敢于冒险等能力和品质成长的最好载体。孩子们从小就是这样生活着的,一切都很正常,没有怨言,不需要表扬。家务劳动使他们得到了真正的成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大儿子上大学时,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第一批入了党。
他说:“妈妈,其实我不比同学们强到哪里,我只是爱管事,爱帮助别人。”他自己也认为这和他从小做家务,承担家庭责任是分不开的。他们现在虽然不是什么大企业家,也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但是他们有自己温馨的家庭,有相知的朋友,有自己喜欢和奋斗的事业,生活得平和而快乐。
哈佛大学曾对456名孩子跟踪研究20年,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类,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20年后,他们失业人数是1∶15,犯罪是1∶10,收入也是爱做家务的比不爱做的高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比较健康。现在的一些父母,常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什么也别管,学习好就行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杀伤力很大的一句话,它彻底割断了孩子和父母、和家庭,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这样的孩子不再有牵挂、担当和责任,也没有了柔软的天伦之乐。孤独和自私会不时地吞噬着孩子们健康的心灵,啃老族很多时候就出现在这些孩子中。
生活即教育,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