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新闻 > 正文
金色童年 阳光际会 快乐成长
2011-06-01 固原日报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
听着稚嫩的歌声,看着欢快的舞蹈,沉浸于喜迎建党90周年的喜庆时刻,“六一”国际儿童节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党和国家对儿童事业发展历来尤为重视。身处祖国母亲的怀抱,每个人都拥有过自己美好的童年,伴随着美好时代灿烂的阳光健康茁壮成长。
今天是六月一日。
这一刻,忽略年龄的界限,用心去感受那份久违的童心、童趣、童乐,更是一种快乐。
这一刻,关注那些留守流动儿童、孤残儿童、流浪儿童、贫困儿童,和他们一同过一个快乐多彩的“六一”,更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年儿童节,在许多人心中,“六一”儿童节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但那是停留在时代记忆中的快乐 ,不同时代的人,经历着不同的节日,但不同的年代,却同样的快乐。记者分别采访了上世纪50、60、70、80、90年代出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的节日,感受不同时代的快乐。
50年代:穷并快乐着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记忆的车轮向前滚动着,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欢乐的童年时光,童年往事总是珍藏着难舍的记忆。50多年前,“六一”儿童节对孩子们意味着:戴红领巾、打鼓、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回家能吃个饱饭。
“我们那个年代很穷,基本上就没过过六一。记得10岁那年,我们学校流行唱歌,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记忆很深刻。我是学校的鼓手,过六一那天,我会早早跑到学校,练习敲鼓,感到非常高兴。”在56岁马学义的记忆里,六一那天,他们会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穿上补满补丁但洗得很干净的衣服,到学校过节。儿童节当天上午到学校集合后,由老师统一带队组织排队、打鼓、唱歌。学校的各个角落都挤满了观看的人,这样会让他们非常骄傲。最重要的是回到家,母亲还会给他开个小灶做碗能数得见的几根面条,改善改善生活。马学义说,他们那个年代搞饥荒,几乎没有吃饱过,每天能喝上一碗面糊糊就已经很不错了,馒头或面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物质的贫乏并没有影响我们过节的快乐!”马学义说。
60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
这是一个“游戏丰富”的年代,弹玻璃球、四角板、跳皮筋、推铁环......说起这些游戏,很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不会陌生,这些游戏曾陪伴着他们成长,给他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那阵过六一,学校的腰鼓队、吹号队从每个班选两个人参加,如果能被选上是很件很光荣的事情。”市民王东说。那个年代人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童年既快乐又丰富,每天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外,就只剩下玩耍了,只要平时别招灾惹祸,父母就很满足了。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儿歌诞生在60年代,也成为那个时代儿童精神面貌的最好写照。“1963年,我们开始接受偶像雷锋。每天都在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在放学的路上,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每一次的助人为乐,都会让我们兴奋好几天呢。”王东说。
70年代:单调的色彩,快乐的生活
“那时过六一很单调,但我们还是期待这一天,盼着穿一年一次的白衬衫、蓝长裤和白球鞋, 那时候家里穷,衣服一般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从事个体职业的周生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