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家的饭桌上有一条规矩:不管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大家一块儿吃,父母孩子一人一份,绝不会因为女儿年龄小、爱吃,父母就舍不得吃。让孩子有一个份额意识,你只能要一份,绝不是全部,更不能最多最好的那一份就是你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心中有他人。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他就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
孙云晓认为,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心中有他人,并且善于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核心问题就是心中有他人,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孙冉8岁那年写了一篇日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特别喜欢吃鸡腿,以前家里买了鸡,两只鸡腿都是我的。我还问爸爸:‘为什么鸡不长四只或八只腿呢?’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今天我家又买了一只烧鸡,本来我想两只鸡腿都是我的,可我又想,爸爸妈妈关心我,我也应该关心爸爸妈妈。再说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多辛苦!于是我就把两只鸡腿分给了爸爸妈妈。妈妈表扬了我。”
“三八节”那天,孙冉还去一家精品店,挑了一只美丽的小花篮。回到家,妈妈正在做家务,孙冉拉着妈妈坐在沙发上,然后要妈妈闭上眼睛。她把这只小花篮放到妈妈手里,说:“祝妈妈三八节快乐。”妈妈睁眼一看,惊喜地感叹说:“女儿长大了啊!”孙云晓也大大地表扬了孩子一番。
孙云晓认为,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一个不爱父母的孩子,你不能指望他再爱别人。儿童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教孩子爱他人,就教他从爱妈妈做起,从爱爸爸做起。对孩子小小的孝心,要经常给予表扬,使他明白,他的孝心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让父母觉得非常欣慰快乐。明白父母的期望后,孩子总是愿意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的。
温馨点读
孙云晓是个非常谦和的人,虽然身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教育家之一,但是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不仅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还给记者寄来了他写的几本书。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记者几乎读了孙云晓所有的书。从早年的《我要做个好父亲》《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到《好父母好方法》《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孙云晓的书越写越好。从他的身上,可以明白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不是孜孜不倦地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学习,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到全国知名教育家,这个天堑是无法跨越的。孙云晓说:“终身学习不仅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理念,更要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人的一生不再分为学习和工作两大阶段,而应将学习作为终生的过程。”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是孙云晓的演讲录,文字通俗生动,道理深刻,有好长一段时间,在广州最大的天河购书中心图书畅销榜上,它一直排在第一名。
《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是孙云晓写上海闸北八中校长、“成功教育”专家刘京海及其领导下的八中老师推行成功教育的故事。
人到中年的孙云晓回首半生经历,发现自己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即走向自然:“在我看来,自卑容易自信难,而自然更难。因为自然是人生的非凡境界,自信不过是进入此境界的通行证。”他沉痛地说,“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仍没有走出自卑的阴影。四十几年里,自卑与自信那无休止的厮杀,给我内心世界带来极大的震撼,甚至使我相信,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一部自卑与自信的搏斗史。”
贫穷窘迫的生活对一个人心灵的伤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许是童年贫穷的生活造成了孙云晓的自卑,因为他出生于青岛一个贫穷的市民家庭。
1960年,饥饿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全国,5岁的孙云晓也在这一年失去了母亲,29岁的母亲死于饥饿和疾病。不到10岁,他要跟着继母一起在寒风中摆地摊,常常被“工商”追得魂飞魄散……孙云晓伤心地写道:“一个捡垃圾长大的孩子,一个东躲西藏的孩子,一个自幼丧母的孩子,他能拒绝自卑的命运吗?”